某軋鋼機軸承套圈承受壓力為400kN,轉速為130r/min,采用GCr15鋼制造。熱處理工藝為:860℃加熱奧氏體化,230℃等溫淬火4h,粗磨后二次回火150℃x3h。等溫淬火后組織為:下貝氏體(體積分數為60%-70%)+回火馬氏體+均勻分布的碳化物,硬度≥63HRC。對于這些熱處理,我們常采用中頻加熱電源進行,但是生產中發現,套圈外表面出現橘皮狀組織缺陷,導致工件失效。
檢驗發現,套圈輥道上形成橘皮狀缺陷。微觀觀察發現,組織晶粒粗大,晶界氧化呈黑色網,部分晶界產生熔化現象,出現夾角形孔洞;同時檢驗發現橘皮下出現碳化物聚集,在距橘皮表面2mm處硬度下降至54HRC。這說明表面出現脫碳層,在橘皮區域發現多處裂紋并向基體延伸擴展。分析初步認為,橘皮和脫碳缺陷是工件表面出現加熱過燒引起的。金相觀察發現,工件材料部分氧化鋁超標,評為3-3.5 級,碳化物網狀為2級,碳化物液析為1.5-2級,碳化物帶狀為3-3.5級。工件熱處理后組織不均勻,典型組織為:針狀馬氏體帶+回火馬氏體+下貝氏體(體積分數占20%-30%)+黑色托氏體網+殘留奧氏體+碳化物。
分析認為,鑄錠凝固時,共晶碳化物形成樹枝狀偏析稱液析,枝晶碳含量較高,局部出現(Fe,Cr)3C+(Fe,Cr)7C3A三元共晶。工件鍛造使共晶骨架被打碎,某些共晶碳化物以液析形式保留下來,鍛造不充分使液析超標,從而引起工件易產生過燒缺陷。另一方面,工件加熱至860℃后,碳化物帶狀區奧氏體合金化較高,而非碳化物帶狀區奧氏體合金化程度低,加之爐溫不均與尺寸因素,合金元素擴散不充分,奧氏體均勻化較低,導致等溫轉變時間不一致。工件在230℃等溫中,有的區域:A-M(大部分),有的區域A-B下。由于工件大,等溫開始時需時較長,冷卻慢,使工件形成團絮狀托氏體,工件于是出現淬火軟點缺陷。工件回火中,又形成馬氏體,使尺寸脹大,增加工件變形傾向。此外,回火組織中有回火馬氏體和未回火馬氏體,并有體積分數為20%的下貝氏體,組織不均勻,引起內應力上升。當內應力大于工件屈服極限時,導致工件出現翹曲變形,并使套圈圓度超標。由于圓度超標套圈運行中輥道出現過度摩擦,如果同時存在缺油或供油不足及超負荷的工作狀態,極易產生摩擦生熱。當其溫度達到或超過偽共晶溫度1080℃時,工件出現過燒現象。
綜上分析,GCr15鋼套圈缺陷包括:組織中有1.5-2級的碳化物液析,鍛后組織不均勻,工件淬火加熱時液析區出現低熔點的偽三元共晶組織;工件熱處理后組織不均勻,馬氏體量過高而下貝氏體量不足,工件尺寸脹大引起內應力增大.導致工件圓度超標,使套圈運轉中摩擦加劇。產生工件表面過燒脫碳失效。
為防止上述缺陷和失效,工藝改進如下:
1)鍛造加熱應保持爐溫均勻,鍛后檢驗鍛件碳化物應均勻分布,鍛后組織符合技術標準。
2)熱處理加熱爐爐溫保持均勻一致,爐料安放應使工件溫度均勻,防止工件奧氏體化不均導致熱處理后組織不均、應力過大,使工件運行中出現摩擦劇烈過燒脫碳失效。
3)采用中頻加熱電源進行等溫熱處理,力求溫度均勻,組織轉變和形成組織均勻穩定,不致產生較大應力和變形,以及由此引發的工件過度摩擦出現的過燒現象。
工件在熱處理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,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缺陷,因此掌握常見缺陷的預防措施是很有必要的。本文簡單分析了軸承套圈產生缺陷的原因及其工藝改進,小編希望您能把學到的應用到工作中去。